本報訊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項、省級項目96項、市級項目255項、縣級項目607項。記者日前從市政府了解到,近年來,我市不斷健全名錄體系、強化管理機制、落實傳承職責,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彰顯。
據了解,我市目前已基本將調查發現的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項目列入非遺代表性名錄,實現了分級保護的目標。全市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人、省級傳承人84人、市級傳承人161人、縣級傳承人645人;有非遺傳習展示中心7個,各類非遺展示館和傳承所84處,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個,為我市非遺的傳承、保護、展示和宣傳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保護中,我市加大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支持力度。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由中央財政每年發放傳承人補助費2萬元,省級傳承人由省級財政每年發放傳承補助費5000元,市級傳承人由市級財政每年發放傳承補助費1500元,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等活動。加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理論培訓、技能提升和新媒體傳播業務培訓,認真開展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各級非遺傳承體驗中心(館、所)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利用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非遺傳承活動,引導鼓勵群眾參與非遺保護傳承。
通過推進非遺“五進”,我市強化非遺代表性項目知曉度,夯實非遺傳承保護的社會基礎。近年來,開展非遺代表性項目進景區、進社區、進軍營展示展演活動3000余場,惠及群眾800萬人次。組織200余名代表性傳承人走進中小學校園,形成“一校一非遺”模式,青少年對非遺的熱情和興趣日益高漲。
以建設“一帶、一廊、一區、一圈”為目標,持續推動非遺附加效益的轉化。加快培育農耕文化帶,推進清徐老陳醋專業鎮建設,打造“清風徐來·無醋不在”區域公用品牌。加快構建晉商文化走廊,利用晉商博物院建成開放、鐘樓街開街運營等契機,推出非遺研學游、民俗體驗游等一批文化精品旅游線路。加快打造方言文藝區,建成太原方言博物館。加快形成節慶文化圈,太原鑼鼓、社火表演和晉祠廟會、葡萄文化旅游節等成為太原文化旅游“新名片”。
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持續錨定“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構建更加科學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推動全市文旅事業創新發展。(李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