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日內瓦6月19日電(記者王其冰)世界氣象組織19日宣布,將第70屆國際氣象組織獎授予中國科學家許健民。
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當天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年度會議上做出上述決定。許健民將在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2026年年度會議上領取這一獎項。
據世界氣象組織網站介紹,許健民于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他設計了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地面系統基本架構,解決了風云衛星導航的關鍵技術問題,推動了衛星相關產品核心技術的研發,以及風云衛星產品在全球觀測、預報和服務領域的應用。
據悉,國際氣象組織獎是全球氣象界最高榮譽獎項,用于獎勵全球在氣象、水文和地球物理科學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士。
WMO宣布,其最高榮譽IMO獎將授予中國氣象衛星系統建設的創始人之一、衛星數據應用與服務的領導者徐建民教授。
WMO的執行理事會在其在日內瓦舉行的年度會議上做出了這一決定。徐教授將在2026年執行理事會會議上領取該獎項——相當于WMO社區的諾貝爾獎。
該國際氣象組織(IMO)獎以WMO的前身組織命名。它表彰在氣象學和水文學領域的杰出工作以及對國際合作的貢獻。
徐教授自1997年以來一直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此前是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主任,國家氣象中心的副主任。
徐教授設計了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的 basic 結構,解決了風云衛星導航的關鍵問題。他還推動了衛星相關產品的核心技術創新,以及風云衛星產品在全球觀測、預報和服務中的應用。
徐教授已發表50多篇論文。他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一、二 prize,以及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徐教授在早期階段(1986-1996)提出了中國風云氣象衛星的發展總體規劃。
他負責地面系統段的設計和建設,并帶領團隊開發了核心關鍵技術,為我國首顆極軌衛星(FY-1)和首顆靜止軌道衛星(FY-2)的成功發射和應用作出了貢獻。
這些使得在東經105o(99oE)和86.5oE(79oE)兩個名義位置實現了超過十年的高質量連續觀測。
自2005年FY-2C衛星投入運行以來,這個系列的整體系統成功率已超過99.5%。
在徐教授的總體設計思想指導下,FY極地軌道衛星計劃成功從第一代(FY-1)升級到第二代(FY-3),提高了其在定量應用中的能力。
目前,FY-3觀測到的數據已被大多數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所使用。FY衛星在提高全球天氣預報的準確性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徐教授組織開發和分發了FY衛星的定量產品。他致力于定量產品數據預處理、衍生和應用的研究。
這個輸出受到了協調氣象衛星小組(CGMS,Coordination Group for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的高度評價。
隨著徐教授對地面系統具有前瞻性設計概念,FY 地靜止衛星可以對西亞、東非和印度洋進行頻繁觀測,并且已經能夠填補印度洋地區運營的地球靜止衛星觀測網絡的空白。
FY-3E,世界上第一顆在晨軌運行的民用業務氣象衛星于2021年發射,它將填補空間觀測系統中的一個關鍵空白,并為全球數值預報模型提供不可替代的獨特觀測數據。
在2018年由國家氣象局(CMA)啟動的風云衛星緊急支持機制(FY ESM)下,風云衛星已經啟動了18次,并作為值班衛星用于極端氣象或環境事件。
2019年,當強熱帶氣旋Idai和Kenneth襲擊莫桑比克和鄰近的東非國家時,CMA激活了FY-ESM。包括FY-2H和FY-3在內的衛星被用來持續監測和預測氣旋。服務和產品根據路徑和強度的變化以及相關風和雨的影響及時提供。
IMO獎反映了該組織對科學卓越和國際合作的承諾。該獎項通常包括金質獎章、羊皮紙卷軸和一筆金額補助,并由WMO執行理事會每年頒發。
德國的格爾哈德·阿德里安教授 – 于2024年獲此殊榮 – 在6月19日的頒獎典禮上領取了他的IMO獎章。